最新動態(tài)
心無善,不求佛
心無善,不求佛 我相信,百分八十的人會被問住,另有百分二十的人也許有想過,但真的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,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清楚過。 我們知道全世界教徒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,其文化的核心是愛:愛自己,愛他人,愛世界。而占據(jù)中國主流宗教文化的佛教,其核心文化是輪回和因果報應(yīng),目的是讓人覺醒,多舍,多行善積德。對于因果報應(yīng),有許多人相信,也認(rèn)同,當(dāng)然也有許多人不認(rèn)同,不相信。但不管是認(rèn)同還是不相信,我們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:上香拜佛、求佛、求神的人群越來越寵大,與上香求佛相關(guān)的活動也是越來越夸張,參與人群顯得越來越狂熱。 不過,對這種狂熱和對佛“虔誠”的背影,我想潑點(diǎn)冷水:你是個有愛之人嗎?你平時有過有愛之行嗎?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,或是吱唔不清的,那你就省了香錢,不要彎那個腰了。 我一直堅持認(rèn)為:心無善,不求佛。這正如我給一本公益雜志寫的專稿觀點(diǎn):心無善,不公益。做公益本是一件偉大有意義的事,但其中摻入太多功利,私欲的行為就顯得有些陰暗了。因為做公益就是在行善積德,以佛教輪回因果的文化,這種行善積德的行為一定會福報到你的親人,而這應(yīng)該是最大的回報。同樣,拜佛與做公益一樣,如果出發(fā)點(diǎn)不對或不純,這種行為就顯得很渺小。
對于拜佛和求佛,有人一求就靈,而相反,許多人任你怎樣求都不靈。其實這不是佛的問題,而是求佛者靈魂的問題,不靈者其深層的原因是心不善或心有惡。對于其目的,也許有千萬個,不過我認(rèn)為拜佛的目的綜合起來有兩種:一種是要,一種的渡。前者常表現(xiàn)為求佛,要的份量重,后者通常為渡自己,讓靈魂凈化,或?qū)で笮撵`的安慰,表現(xiàn)為拜佛,省或醒的成份多。對于后者我不想多說,我只想說的是前者--求佛。中國有句俗語為:先舍后得,大舍大得,小舍小得,不舍不得,這講的就是得的前提是學(xué)會先給,只有給的足夠多,收獲才會足夠大。生活中獲得太少是因為我們舍得不夠,我們幸運(yùn)不多是因為我們積善太少,我們常心靈不安是因為作惡太多,厚德載物就是這個理。 民間現(xiàn)流傳一段極具諷刺的話是:惡人都信佛,或說最虔誠的佛教徒通常是有大惡之人;眾多道岸貌然者是人前信佛吃素,人后信錢吃人。姑且我不去論證這話的準(zhǔn)確率,但至少道出了一個不爭的痛心事實:眾多上香拜佛或信佛者出發(fā)點(diǎn)并不純,不是為舍而去,而是為要而去。這實在是對佛文化的扭曲和玷污,雖然我不是佛教徒(未來是不是暫不論),但我很清楚自己拜佛的目的--我不是對佛有所求,而是深化對佛文化的理解,多點(diǎn)提醒自己,自愿自覺行善播愛,并影響和引導(dǎo)自己身邊的人為之。對于諸多大愛大善者,我的行為微不足道,不過我的觀點(diǎn)能讓狂熱的求佛者帶來對佛的重新認(rèn)識,也不啻為益事一件。
世界很大,凈土稀缺,如果理解了拜佛的目的不是要,而是省和醒:反省自己有沒有自愿自覺地給,有沒有給得足夠多;反省自己曾作惡太多,要多行善來彌補(bǔ)。如此,我們的拜佛就真正地變得極具價值和社會意義,才可真正形成信仰。 我相信每個人心底深處都有一個愛心夢,只是我們不能以“求”施“愛”,而是要以“舍”積“愛”。這樣,我們都可以自覺地做到:心無善,不求佛! |